轴封结构再造,减少轴封漏气

2016-04-26

孙晓敏 王钺 张月娟
(安阳钢铁集团公司动力厂)
  【摘 要】对汽轮机轴封结构进行科学合理的再造,减少轴封漏气,从根本上解决本车间锅炉蒸汽用量增加的问题。
  【关键词】轴封漏气;轴封间隙;弹簧片
  一、概述
  安钢动力厂热力二车间汽轮发电机组为N7.5-3.43凝汽式,利用本企业原本放散的二次能源进行发电,创造年近千万的经济效益,同时可改善高炉煤气、焦炉煤气、转焦炉煤气放散对大气造成的污染。
  二、问题的提出
  N7.5-3.43凝汽式发电机组投运初,满负荷运行时所需锅炉蒸汽大约33t/h,自2012年6月份,机组满负荷运行所需锅炉蒸汽量增长至35t/h,比以前多用2t/h蒸汽,而且机组振动值增大,汽轮机润滑油水分指标超标。我们从管道和设备漏气上去进行分析,逐一排查,Z终找出原因是轴封漏汽增加所致。
  本文作者分析了轴封漏汽原因,经过汽封结构再造,科学合理调整轴封间隙后,密封效果良好,符合密封要求,保证了本机组运行效率和安全生产。
  三、故障分析
  本汽轮发电机组前后汽封均采用高低齿封结构,可有阻止蒸汽蒸汽轴向泄漏。前汽封段漏气引致除氧器,第二段漏气和后汽封相连以封汽。汽轮机开机时,汽封封汽用蒸汽由除氧蒸汽母管引入。
  由于汽机用汽量增加2t/h,机组振动值增大,通过对轴封漏气和汽轮机润滑油水分进行分析,指标严重超标。分析原因得出是由于气缸端部轴封漏汽量较大,轴封汽压力升高,汽封溢流满足不了汽量外排的要求,造成外溢蒸汽沿着转子窜入油室内,凝结成水分进入汽轮机油中造成的。轴封漏气量增加,漏气使得油中带水,严重时造成油质乳化,严重影响到机组的经济型和安全性。
  下图为轴封结构示意图:
  轴封漏气量增大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汽封不严,轴封系统排气不畅,轴封排气系统原设计不符合实际要求。本作者分析轴封系统中的轴封间隙和汽封弹簧片是否损坏是Z值得考虑的问题。
  1.轴封间隙具体问题如下:
  (1)人为把间隙调大,担心间隙小,在启动或停机中易摩擦引起振动、磨损和轴弯曲;
  (2)汽封材料或结构有问题,机组运行一段时间后,发生汽封片倒伏;
  (3)轴瓦磨损、轴偏移而产生振动较大,造成轴封间隙因磨损严重。
  2.汽封弹簧片
  汽封的好坏对汽封漏气量的影响Z大,但弹簧汽封在完成阻止漏气的过程中,弹簧片起着重要的作用,它使汽封块在活动内向轴心靠拢,保证汽封齿有一个理想的Z佳间隙。另外,弹簧片可使汽封块的燕尾紧贴在燕尾槽的内壁上,增加燕尾槽处的密封性。再者,一旦汽封和轴套相撞,汽封块可以作径向运动,减轻动静间的摩擦。总之,要求汽封片有适度的刚性,太软或太硬,都不能保证上述功能的实现。
  本机组所采用弹簧片材质是4Cr13,在机组高温高压运行中,弹簧受热,刚度有所降低,弹性减弱。
  四、改进措施
  停机,打开汽轮机上盖。对轴封系统进行两方面的整改。
  1.调整轴封间隙
  严格执行所给定的技术要求,科学合理的进行调整。轴封间隙的调整沿转子轴向分布的规律应是外侧小里侧大。因为轴封外侧距轴支点(轴承)很近,转子、气缸垂弧、冷热态变化对轴向位移影响很小。转子过临界转数时晃动很小,不易发生摩擦。即使发生摩擦,也不会发生因晃动造成轴弯曲故障。并且这个部位间隙调的小些,对避免轴封泄露起关键作用,对于轴封里侧的情况恰恰相反,正是轴易弯曲的部位,因此轴封间隙应适当放大。即使有些漏气,也只能漏气到气缸夹层和轴封泄气管中,而不会漏到周封外面,转子的安全得到保证。当然就不是这部分越大越好,太大了会影响机组效率,使泄气室压力升高而引起轴封泄露。因此间隙大小只是相对而言。
  轴封间隙沿四周分布从小到大的次序应该是:顺时针旋转的转子为右侧、左侧、上侧、下侧。轴封间隙受机组负荷、冷热变化影响较小,间隙变化Z小。考虑转子的转动左右偏心,把轴心偏向的一侧适当调大些即可。轴封上侧间隙的影响因素比较多,如轴下沉、气缸支撑中心抬高、转子垂弧以及气缸垂弧发生变化,都有可能使上部汽封摩擦,因此,上部的间隙应稍微大点。轴封下侧间隙是Z小的,因为下部间隙冷热态变化因素除了和上部分相同外,还要考虑轴瓦磨损对下部间隙的影响。
  对于本机组所采用高低齿齿封结构,当前间隙在0.35mm,根据汽封间隙技术标准(0.25~0.35mm),此次整改将汽封间隙做了适当的调整,调整到0.30mm。
  2.更换弹簧片
  根据汽封弹簧片的技术规定,当温度在400℃时,弹簧片的材质可选用3Cr13或4Cr13,工作温度为500℃时,可采用60Cr16M2A,因为本机组所用的主蒸汽温度在445℃左右,有时会达到460℃,为了提高弹簧片的机械性能,决定更换弹簧片,采用60Cr16M2A材质的弹簧片。
  五、结束语
  通过科学、合理的调整轴封间隙,采用适当刚性的汽封弹簧片,不但减少轴封漏气量,更改善了轴封效果,从根本上解决了锅炉用气增加的问题,保证了机组安全、经济的运行。
来源:《中国科技博览》2013年35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