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钢棒材轧机油膜轴承烧瓦原因的初步探讨

2015-04-29

王建平 赵燕晖
(唐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棒线材厂,河北唐山 060000)
  摘 要:对影响轧机油膜轴承烧瓦的几种因素进行了分析,包括油膜轴承的结构尺寸及材料、相关零件的加工精度及油膜轴承系统的安装精度、润滑油的质量、轧制力的大小等,并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。
  关键词:油膜轴承;烧瓦;轧制力
  唐山钢铁公司棒线厂棒材轧机是1995年从意大利达涅利公司全套引进的悬臂式棒材轧机,全线采用18架连轧工艺,初轧6架(685轧机4架,510轧机2架),480中轧机6架,365精轧机6架,其中685和510等(架初轧机使用的是油膜轴承。使用原料160mmX160mmX12m方坯,设计年产量60万t,现已达到90万t。引进项目投产后前三年运行正常,三年以后经常发生烧瓦事故,Z严重时,一个月曾发生5次烧瓦事故,严重地影响了生产的正常运行。本文作者对油膜轴承烧瓦的原因进行了初步的分析。
  1 油膜轴承的工作原理
  油膜轴承是一种以润滑油作为润滑介质的径向滑动轴承,其工作原理是:在轧制过程中,由于轧制力的作用,迫使辊轴轴颈发生移动,油膜轴承中心与轴颈的中心产生偏心,使油膜轴承与轴颈之间的间隙形成了两个区域,一个叫发散区(沿轴颈旋转方向间隙逐渐变大),另一个叫收敛区(沿轴颈旋转方向逐渐减小)。当旋转的轴颈把有粘度的润滑油从发散区带入收敛区,沿轴颈旋转方向轴承间隙由大变小,形成一种油楔,使润滑油内产生压力。油膜内各点的压力沿轧制方向的合力就是油膜轴承的承载力。当轧制力大于承载力时,轴颈中心与油膜轴承中心之间的偏心距增大,在收敛区内轴承间隙沿轴颈旋转方向变陡,Z小油膜厚度变小,油膜内的压力变大,承载力变大,直至与轧制力达到平衡,轴颈中心不再偏移,油膜轴承与轴颈完全被润滑油隔开,理论上形成了全流体润滑。
  从油膜轴承的工作原理可知道油膜轴承系统内的一个Z重要的参数就是Z小油膜厚度。如果Z小油膜厚度值太小,而润滑油中的金属杂质颗粒过大,金属颗粒的外形尺寸在数值上大于Z小油膜厚度时,金属颗粒随润滑油通过Z小油膜厚度处时,就像造成金属接触,严重时就会烧瓦。另外如果Z小油膜厚度值太小,当出现堆钢等事故时,很容易造成轴颈和油膜轴承的金属接触而导致烧瓦。Z小油膜厚度值的大小与油膜轴承的结构尺寸及材料、相关零件的加工精度及油膜轴承系统的安装精度、润滑油及轧制力的大小等有关。下面分别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。
  2 影响油膜轴承烧瓦的因素分析
  2.1油膜轴承的结构尺寸和材料
  2.1.1油膜轴承的轴承间隙
  油膜轴承的轴承间隙实际上就是油膜轴承与轴颈之间的间隙,油膜轴承结构参数的设计主要是轴承间隙的设计。轴承间隙过大,不容易形成油膜;轴承间隙过小,会导致Z小油膜厚度值小和润滑油温升高。一般情况下对于棒材轧机来说,轴承间隙Z好在轴颈直径的1‰~2‰之间。我厂685和510轧机轴承间隙与轴颈直径的比值为:685轧机,1.023‰~1.256‰,510轧机,1.148‰~1.449‰。
  可见我厂685轧机和510轧机油膜轴承间隙都在其轴颈直径的1.023‰~1.449‰,且速度越高间隙比越大(510轧机的轧制速度大于685轧机),均在设计要求的范围内。
  2.1.2油膜轴承的厚度差
  油膜轴承的厚度差是指油膜轴承任意两点的厚度之差值。我厂使用的油膜轴承都是全圆薄壁油膜轴承,在自然状态下,允许有一定的椭圆。使用时,将油膜轴承压入偏心套内,油膜轴承的外圆跟偏心套的内圆完全贴合,油膜轴承又恢复成一个圆柱形。油膜轴承厚度差的大小直接反映了内外圆柱形的同心度的大小。如果厚度差大,会使油膜轴承内外圆柱面同心度和同轴度受到影响,轴承间隙受到破坏,使局部Z小油膜厚度变小,而导致油膜轴承烧瓦。我厂685和510轧机油膜轴承的厚度差都要求控制在0.02mm的范围内。
  2.1.3油膜轴承的材料
  油膜轴承的烧瓦还与油膜轴承的材料有关。尽管油膜轴承的结构尺寸设计和厚度差的精度都满足要求,但实际上油膜轴承不可能保证时刻处在全流体润滑状态。在正常的生产过程中,机械零件肯定会有磨损,虽然有过滤器过滤,但润滑油中仍不可避免地存在有金属颗粒,当这些金属颗粒随润滑油通过Z小油膜厚度处时,会造成油膜轴承内表面的磨损。通过对油膜轴承材料的选择,可以减轻这种磨损,从而延长油膜轴承的使用寿命。我厂685和510轧机油膜轴承材料选用的是一种复合材料,外圆钢背为20#优质碳素钢,内表面离心浇铸上一层铜铅合金,牌号为ZQCuPb10Sn10。铜铅合金层摩擦因数低,具有很好的耐磨性,散热性能和承载性能都优于巴氏合金,且具有一定的镶嵌性和顺应性,完全可以满足初轧机的使用工况。
  2.2相关零件的加工精度和安装精度
  与油膜轴承系统相关的零件包括油膜轴承、偏心套组件和轧辊轴。油膜轴承系统Z理想的工作状态是油膜轴承内表面与偏心轴承座内表面同心,前后两油膜轴承的中心连线与轧辊轴的中心线同心。偏心套组件是由加工好的两个偏心轴承座和一个连接件组合而成。因而前后两个偏心轴承座上的内孔和定位销孔,以及连接件上前后两个定位销孔的位置精度要求非常高,使得两个偏心轴承座通过定位销孔与连接件安装好后,前后两个偏心轴承座内孔的中心线能保证同心。另外轧辊轴上前后两个油膜轴承对应的轴颈也必须保证同心,否则沿轴颈旋转方向上的油楔难以形成,或者使油楔的剃度趋于平缓,Z终导致Z小油膜厚度值变小,严重时会导致轴颈和油膜轴承的局部接触,造成油膜轴承烧瓦。
  另外,新的轧辊轴和修理后的轧辊轴必须要进行动平衡试验,且进行配重,以达到规定的精度等级,否则轧辊轴的不平衡量将导致离心力,高速旋转的轧辊轴在离心力的作用下,会增大烧瓦的危险。
  此外,油膜轴承、偏心套组件和轧辊轴安装时要达到一定的精度,否则也会造成油膜轴承的烧瓦。例如装油膜轴承时,油膜轴承外表面没有清洗干净,会造成油膜轴承内表面局部点凸起,导致金属接触;野蛮装配油膜轴承,用大铁锤将油膜轴承敲打进偏心轴承座,经常会造成油膜轴承的局部变形,从而引起烧瓦;装油膜轴承时,沿周向的位置不对,致使进油孔没对上,因缺油而烧瓦。
  2.3润滑油
  在轧制生产过程中润滑油也会导致油膜轴承的烧瓦事故。其中主要的影响因素有3个,即润滑油中的杂质、润滑油的供油和润滑油的温度。
  2.3.1润滑油中的杂质
  润滑油中主要有两种杂质,一种是金属颗粒,一种是水。由于轧机连续工作,机件不可避免地产生磨损。虽然过滤器可以过滤出大量的金属颗粒,但由于滤芯没有及时更换,或被击穿,都会造成润滑油中大于Z小油膜厚度的金属颗粒的含量超标,从而造成油膜轴承内表面Z小油膜厚度处的铜铅合金的急剧磨损,轴承间隙发生改变。当轴承间隙与轴颈直径的比值大于2‰时,就应及时更换,否则很容易引起烧瓦。由于辊箱端面的密封圈失效或没有及时更换,会导致辊箱进水。水进入到润滑油中后,会影响润滑油的理化性能和承载性能,Z终导致烧瓦。
  2.3.2润滑油的供油
  润滑油的供油系统将38~42℃且且没有杂质的润滑油,以一定的压力供应到辊箱内,以保证设备的有效润滑。但是如果出现下列故障时,就会引起烧瓦事故的发生:密封失效而漏水,润滑油被乳化;过滤器失效,金属颗粒超标;管路内污垢太多或管路改动,弯管处太多,压力损失大,致使进入辊箱内的润滑油的流量太小,在油膜轴承内无法形成油膜。
  2.3.3润滑油的温度
  润滑油的温度直接影响着润滑油的粘度,而润滑油的粘度又影响着承载力的大小。润滑油的温度随轴承的转速的升高而升高,随轴承间隙的减小而升高。润滑油的温度高时,其粘度下降,承载力降低,从而引起烧瓦。
  2.3.4过负荷
  油膜轴承的烧瓦与负荷有关。负荷增大,Z小油膜厚度变小,将增大油膜轴承的磨损,导致烧瓦。
  3 采取的措施
  3.1保证备件的加工质量
  油膜轴承、偏心套组件和轧辊轴是备件质量管理的重点,对偏心套组件的内孔尺寸、油膜轴承的厚度差、轧辊轴轴颈的外径以及3种备件的同心度一定要仔细测量。
  3.2制定合理的备件更换周期
  对油膜轴承、辊箱水封油封、滤芯等备件要制定出合理的更换周期,油膜轴承每3个月要检查一次,测量轴承间隙,如不超过轴颈直径的2‰,则继续使用。另外,不管间隙是否符合标准,油膜轴承使用一年后必须更换。油封水封和过滤器滤芯要定期更换,以确保润滑油中金属颗粒和水的含量在允许的范围内。
  3.3保证供油系统工作
  为了保证供油系统的正常工作,要做到定时放水,定时检查油温和供油压力。
  3.4精心装配
  油膜轴承安装时,可采取冷冻措施,即装配前先将油膜轴承放到-80℃的冰箱中冷冻,2h后安装油膜轴承,油膜轴承就很易被压入偏心轴承座内。另外装配前要对油膜轴承、偏心套组件和轧辊轴有关尺寸进行检测。装配完成后,再通过检测有关点的间隙来确定轧辊轴是否与偏心套组件同心。
  3.5强化管理解决过负荷问题
  首先是强调在生产中坚决杜绝轧“低温钢”现象。必须严格按照规程加热钢坯,保证钢坯在炉中的加热时间和各段加热温度,避免出炉钢坯“外熟里生”烧不透的现象。第二就是强调均衡生产,严格按计划组织生产,避免出现月初松,月末紧,突击抢任务的现象。另外是加强对经常发生烧瓦事故辊箱的过负荷监控,及时掌握这些辊箱的生产运行中的负荷情况,及时采取措施,避免轧机过负荷现象的发生。
来源:《润滑与密封》2005年9月第5期